科技日新月异,商业守正出奇。今天,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的自然规律仍亘古不变,而长成一家科技独角兽公司所需的时间已大大缩减。在新思维、新技术的催化作用下,人工智能、基因科学、出行、知识社区等领域纷纷长出了一个个科技与商业水乳交融的“小巨人”,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思维与行动。
在第四届网易未来科技峰会前夕,我们推出十大科技“新独角兽”系列访谈,这些最近两年迅速晋升为10亿美元估值的明星创业公司有着怎样的商业特质和时代烙印?这个系列报道将带来他们的故事。“新独角兽”系列访谈的第二期,推出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观点拾贝:
1.别急,跟着用户需求走,不要本末倒置。
2.那些能够被沉淀下来、反复使用的信息和数据是最有价值的。
3.原来互联网上,用户不等同于用户,用户等同于流量。但如果用户仅等同于流量时,其实找不到更合适的方式去跟用户进行连接。
4.当下大家谈论内容付费,有点像2003年谈论淘宝的场景,但这是趋势。
5.知识不仅是有价格的,还可以有溢价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/网易科技 王先
2016年10月的一天,生病咳嗽中的周源接到了今日资本创始合伙人徐新打来的电话,问他人在哪里。两个人都在出差中,一个在上海,一个在香港。
徐新说尽快找个时间见面聊聊(融资的事情),我飞回上海去找你。周源说自己还什么准备都没有——既没做PPT,也没带其他材料,只能大概介绍下,“但是我有一说一,都是实话实说”。徐新说没关系,我们已经做完研究了。
见面地点在徐新上海家中的书房。除了给周源准备了川贝枇杷膏和专门炖的梨汤,徐新还拿出厚厚的一份材料,每份材料都备了很多问题。她先听周源讲,不时插进一句“我们这边还有一个调研报告,看来这个数据跟你说的是匹配的”。徐新全程做了笔记,逐条记录,据说把准备的每个问题都问了一遍。
两个多月后,知乎获D轮1亿美元融资的消息不胫而走,并迅速占据了各大科技媒体重要版面。本次领投方为今日资本,此外腾讯、搜狗、赛富、启明、创新工场等原董事股东也全部跟投。徐新在消息公开当天特意在知乎上发了一篇为什么要投知乎的文章,她写道:“当他还在考虑用哪家财务顾问帮忙融资的时候,我已经把term sheet塞到他手里了。”
D轮融资完成后知乎的估值超过10亿美金,跻身独角兽公司行列。
节奏:从社区到平台
从2010年底正式诞生,到成为独角兽,知乎用了七年时间,不算快,也不算慢,当年国内与其模式相似的产品已纷纷关闭或寂寂无闻。知乎在最初几年也没少受外界质疑。只是当时很少有人预料到,这样一个最初看似小众的知识社区,有一天成长为这样一个平台:整体激活用户8400万,DAU2200万,月PV140亿,总问题量1700万,回答条数6300万。
“当你做一款产品,或者一个决定的时候,其实并不是以别人是否质疑你来作为核心驱动力。”与三年前相比,这次采访过程中,周源的应答显得从容了许多。
他认为,如果回头复盘知乎过去踩对的点,无非有这么几处:
首先产品一定是围绕真实的需求出发,然后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个需求的解决效率得到很高的提升,让成本下降,这样才能带来规模化。知乎在最初搭建平台时,不希望整个结构被外界因素影响太多,希望可以自己内封一些定义、把握节奏。比如去真实定义问题,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沉淀下来的,什么样的回答容易得到别人赞同,什么样的内容有可能危害社区。
其次“先别急”,跟着用户的需求走,而不要本末倒置。到了一定时期,觉得可以做开放的时候,还是比较坚决。2013年年初知乎进行开放,团队内部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:到底要做小众网站还是大众产品。“这个问题出来以后,答案就出现了,我们当然还是要做后者。因为从知识的传播、产生、沉淀,所有这些过程里面,它应该是要服务大部分人,才会有更大的价值,才可能会有更大的演化。”
周源认为知乎第三个关键时间结点是在2016年年初,很多用户产生了新需求/场景,比如进一步的付费咨询。但是这些场景当时的知乎还无法支持。同时知乎团队发现,还有几个重要的用户需求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:比如知乎周刊,用户和作者中间的链条是断裂的;组织机构其实也会和真实个体一样有互动的需求。为了支持这些新场景,知乎Live、知乎书店等产品应运而生。
“从之前梳理来看,算是知乎在过去发展过程中几个比较重要的节点,我们现在正在往平台化的路上前进。”周源对网易科技说。
产品:哪些数据是有价值的?
大数据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重要性愈发被反复强调。无论快手还是知乎,都在强调自己是一家大数据公司。
周源认为从知乎目前整体来看,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。“不仅仅是简单的问题和回答,它里面所有的权重、所有由此产生的用户、知识兴趣图谱,以及从中再产生出的新的结构化信息——比如话题,一本书,一个知乎Live,再通过这些关系推荐给合适的人。这些无处不在,都是要靠数据驱动。”
但是很难讲这些数据中,未来哪些价值会更高。“其实现在你很难找到一个特别单一变量的东西。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媒介升级时代,它一定是多变量驱动的。这些数据,这些关系链条,每天在产生的同时,又是沉淀的,又形成了新的网络一部分。如果长期来看,我认为那些能够被沉淀下来、反复使用的信息和数据,应该是最有价值的。”
知乎离一家理想中的知识大数据公司有多远?周源似乎更愿意从社区的角度谈知乎,而不是时下时髦的大数据。
商业化:知乎往何处挣钱?
内容付费成了2017年国内创投圈谈论的核心关键词之一。喜马拉雅、得到、知乎Live、分答等等,躬逢胜饯。
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不久前曾提出一个观点,大致意思是说,平台公司最大的问题,一是有流量不一定就能做知识付费这个生意;二是有产品能销售就可以把这个事情闭环也不对。
把这个观点抛给周源,周源的看法是:整个互联网的形态一直在发生很大变化。原来用户不等同于用户,用户仅等同于流量。当用户等同于流量的时候,其实找不到更合适的方式去跟用户进行连接。
但知乎某种意义上来说,从第一天开始,它本身就是用户,甚至都不是搜索。当用户想知道什么东西的时候,是要提一个问题的,提完问题以后,会有更多跟他有类似问题的人,都会来关注这个问题,产生的新的连接,再有新的答案进来的时候,会很高效的分发给所有关注这个问题的人。
周源坦言知识付费这个事情最早并不是知乎想象出来的。在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,知乎团队看到了用户这样类似进一步付费咨询的需求,“你会发现这个东西其实挺顺的。因为我有目的性,我要解决问题,我到一定程度以后想要更多想要更好,那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。”
周源觉得当下大家谈论内容付费,有点像2003年谈论淘宝的场景,当时大家都在想网上买东西怎么可能呢,那人不会把我钱给骗走了吗?不给我寄怎么办?到时候我不满意怎么退货,全都没答案。“那一年,淘宝好像一年的GMV就两三千万吧。但人在网上买东西,这就是一个趋势,随后这些问题都能解决。”
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内容付费是否会成为未来知乎主要变现渠道,只是说相信这是一个很大的可以做好的机会。“其实知识不仅是有价格的,它还可以有溢价的。”
以下是网易科技与周源对话的核心内容:
为什么是知乎
网易科技:不久前苹果公司出了一个新规,包括知乎平台上赞赏收入的32%要给苹果。微信采取了强硬回应,知乎为什么很顺从地接受了?
周源:平台和平台之间呢,在发展的过程中,我觉得也是需要互相的调整和改变的。可能每个产品,它做的选择,都可能会有一些不同吧。我相信IOS作为全球这么大的一个平台,对中国市场他们也是需要调整和学习的。我觉得最大的平台,和在里面提供应用的公司,都应该有一个心态,就是尽量不要去折腾用户,还是要尽可能的保护用户,动不动就把一个东西下掉,或者改一个规则,其实都不是特别好的做法。
网易科技:如果接受这个苹果的新规,会不会损害用户的权益?
周源:我相信随后还会有很多的变化。
网易科技:苹果的变化,还是知乎的变化?
周源:就是整体的,关于移动支付,什么样的东西应该是合理的,什么规则应该是能够更长期发展的,一定还会有很多新的变化。
知识可以溢价
网易科技:怎么看待当下大家都在讨论的知识付费?
周源:有点像2003年的淘宝,2003年的淘宝,大家都在想,网上买东西怎么可能呢,那人不会把我钱给骗走了吗?不给我寄怎么办?到时候我不满意怎么退货,全都没答案。那一年,淘宝好像一年的GMV就两三千万吧。但人在网上买东西,这就是一个趋势,随后这些问题都能解决。
网易科技:知识付费,未来会成为知乎主要变现渠道吗?
周源:我相信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、可以做好的机会,如果在这个过程中,能够让值得付费的知识的形态得到升级,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更容易获取到这种商品、服务,肯定是有价值的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,你能让很多知识工作者增加他的收入,能够挣到钱,同时也是一个很有社会价值的事情。我们现在每个讲者的时薪平均下来可以达到一万块钱。你会发现,其实知识不仅是有价格的,它还可以有溢价的。
网易科技:内容付费究竟是大市场,还是小生意?
周源:我是这么想问题的,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,一种是算术的人,分析师,另外一种人,是朝着未知前进的人。你要相信的它的价值,而不是首先想,它到底能挣多少钱,或者有多大。我相信搜索引擎在成立的第一天,是不会想到,它能够变成一个引索全球的平台型网络公司。从我的角度来看,每个人大脑里面,有价值的信息都可以被以各种形态组织起来,如果它能够更大范围的变成商品和服务,可能性非常大。我们以前看到的,都是实体的经济,以及实体经济怎么上网。以前我们所谈论到的虚拟经济,更多的都是道具、游戏币啊这些东西。但是一本书是不是(虚拟经济)?一个服务是不是?一个知识商品是不是?肯定也是。
网易科技:罗振宇说,“平台的公司最大的问题,一个是有流量不一定就能做知识付费这个生意。第二个是有产品能销售就可以把这个事情闭环也不对。”你怎么看平台、流量和知识付费之间的关系?
周源:整个互联网的形态一直在发生很大变化。原来用户不等同于用户,用户仅等同于流量。用户等同于流量时,找不到更合适的方式去跟用户进行连接。但知乎某种意义上来说,从第一天开始,它就是用户,甚至都不是搜索。当然用户想知道什么东西的时候,是要提一个问题的,提完问题以后,会有更多和他有类似问题的人,都会来关注这个问题,产生了新连接,当有新的答案进来时,会很高效的分发给所有关注这个问题的人。所以知乎从一开始就是用户目的性的产品。
知识付费这个事情,不是我们最开始想象出来的。在2015年下半年时,我们看到了知乎上用户有这样的需求。用户有目的性,要解决问题,到一定程度以后想要更多更好的答案,那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原来的答案的基础上再提供更好的?知识付费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出现的。当某个东西从用户角度来进行推动时,你会发现它很自然、很顺。我们需要做的事情,就是把产品、工具和连接做好。毫无疑问知乎是有流量的,知乎的流量不等同于流量,从一开始它就是用户。在这个基础上,产品不断升级。
网易科技:知乎在上线之初,曾邀请了二百多位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。Pony(马化腾),王兴,他们都是比较低调的人,知乎最初是怎么把他们邀请入驻到平台的?
周源:你会发现其实人和人之间是很有力量的。我们当时其实也就是发邀请码嘛,我们发给自己的周围的朋友。过了几天发现怎么这个系统里面有一个新增用户,叫Pony,他是那个Pony吗?没过几天就回答问题了,果然就是。
网易科技:如果现在一个初创公司去邀请Pony,肯定不是很容易的。
周源: 我觉得还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,现在很难说,我一定要去找到某个人,通过某种方式。一定还是要自然,就是说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你的用户,他到底觉得你的产品,有没有用,这点是最关键的。我当时并不认识他。当时应该是我邀请的一个用户,可能邀请了一个腾讯的员工,员工觉得知乎挺有意思,然后他就邀请了Pony,然后Pony可能就注册看了一眼,就觉得确实也挺有意思的,他就用下来了。
媒体化的属性会控制吗?
网易科技:知乎现在正从社区到平台化过渡,也出现很多新的场景。包括最近一两年里,很多社会热点话题都是从知乎发酵的,讨论也非常多元化,比如前段时间摩拜事件。是否会担心这种过于开放式的讨论给知乎带来不好的影响?
周源:我们有社区管理规范,管理原则,其实知乎社区管理规范一直在发生变化的。我们不是说上线第一天,把这个东西列在那儿就不管了。这个月实施的管理规范,基本原则,和上个月都还不一样。比如说我们这个月刚更新了回答的折叠规范,发生了一些调整。比如说什么样的答案在当前知乎下是需要被进行折叠的,我们会把它更明确的给它明确出来。
平台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,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,你们到底管不管,你们怎么管,你们管不管得了,管错了怎么办?或者说你们平台是不是应该就往后靠一点呢,不管得了。
后来我们经过仔细研究,就反复问,一个平台应该去坚持的,到底是什么东西?知乎的核心的社区原则,应该是反对歧视和偏见的。如果以前我们没有这样一个具体的细则,我们就去更新它。但是毫无疑问,我们可能选择了一条比较难走的路,因为我们要做很多的这样的判断和选择,某种意义上来说,你在做选择的时候,不是说根据简单和难易去做判断,而是你应该要做什么。所以我相信,这件事情不管有多难,我们都会持续在这条道路上,去走下去。
网易科技:只是偶尔有几个类似的讨论还好,如果经常有类似的问题出现,会不会对知乎来说,运营压力过重?
周源:因为整个知乎是一套系统,其实不认为这是压力,比如说热门事件的一些讨论。这时候你会发现在知乎会有非常多不同角度的观点和理解,它让这个事情变得更加的清晰和完整了。它并不是一边倒的。所以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说,对于用户来说,他也是一个更积极的,发现更大世界的一种方式。
网易科技:比如张小龙不希望微信平台有更多的媒体的属性;你会刻意控制知乎媒体属性吗?
周源:这个很难界定,如果有内容能产生能传播,同时能沉淀,首先要问它是不是有价值的。知乎的产品体系、运营体系,包括整个社区的管理规范,其实我们都是鼓励那些有用有价值的信息,能够更多被产生出来,更多的被传播,更多的被沉淀下来。如果不是属于这种象限的内容,可能也是一种文字,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台所鼓励的。
[快问快答]
网易科技:做知乎七年,个人最大的变化在哪里?
周源:更加镇静吧,更愿意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。
网易科技:曾经喜欢读的书?
周源:《马丁 · 伊登》。
网易科技:想到人工智能,会想到哪几个关键词?
周源:黑客帝国。
网易科技:希望拥有但暂不具备的才华?
周源:颜值。(笑)
网易科技:最近看过的不错的电影?
周源:《一条狗的使命》
网易科技:最佩服的一位企业家?
周源:乔布斯。
网易科技:担心什么?
周源:变得很狭隘。
网易科技:想做的事情有什么?
周源:想去拍纪录片,记录动物的成长;想去环球旅行,航海,可能以前看《环游地球八十天》被打动了;想去贵州修学校,改善当地的教育。